广大网民要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资理财,不下载安装来源不明的APP,不轻信陌生网友,不信谣不传谣,远离网络“黄赌毒”,发现违法犯罪信息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相关企业网站要完善网络安全防范,不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发现自身权益被侵害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于利用黑客手段对企业进行网络攻击的案件,相关企业要注重网站系统安全等级提升,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加强短期内大额交易审核力度,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警。相关APP软件开发企业可以委托专门的网络安全性能测试公司进行内部安全测试,测试过关后再推向市场。网民不要轻易点击他人在论坛、电子邮箱、聊天软件、手机短信中留下的链接,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Wi-Fi网络,及时给电脑和手机系统加装补丁,安装安全的软件并保持更新。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轻易将涉密信息透露给他人,要加强自身信息的安全保管,防止个人信息从自己手中“流出”。如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户口簿、社会保障卡、护照等证件,不随意丢弃快递单、车票、登机牌、水电费账单等各类生活单据。网上求职简历不要写得太详细,慎重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复印材料等。不要给手机下载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对资金交易往来,一定要自己操作,防止财产遭受损失。
淫秽色情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希望广大网民在网络活动中自爱、自重、自省、自励,更不要以身试法。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尤其是肩负着“领导责任”的群主、管理员,更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主动传播正能量,给网络一个清朗空间。
广大网民要清楚通过通讯软件向他人发送淫秽图片、视频等电子信息,与在网站、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布淫秽电子信息一样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可构成犯罪,对于淫秽色情的电子信息要做到不点击、不下载、不传播,发现相关线索要及时举报揭发淫秽色情信息发布者,让不法人员没有可乘之机。
广大网民务必要谨慎对待网络上涉及个人隐私、财产的交易信息。未经仔细核实,不要点击网址链接,不要下载软件和客户端,更不要随意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保存聊天记录、发布诈骗信息的网页等证据,并立即向警方报案。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购买股票、金融理财产品、现货期货投资等,要通过正规的机构,可以在监证会、期货协会网站了解其资质或实地查看情况。2、不要盲目迷信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大指点”“权威发布”等,这些噱头背后往往都隐藏各种各样的利益或者骗局。3、切勿盲目加入未经核实的投资理财群。这有可能是预设好的局,会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4、投资如遭受非法损失请立刻报警。不要心存幻想,不要因为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而越陷越深,遭受更大的损失。
赌博违法犯罪已经严重妨害社会治安秩序,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赌博或为赌博提供条件,公安机关将对赌博违法犯罪行为采取“零容忍”,坚持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始终保持严打赌博行为的高压态势。参与赌博或为赌博提供条件情节轻微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参与博彩要通过官方渠道,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同时不要访问类似赌球、博彩等地下网站,也不要随意扫描相关的二维码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网络传销的特点:一是“入门费”,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才能获得加入资格;二是“拉人头”,需要发展其他人员才能继续操作;三是“团队计酬”,按照发展人员的数量、处于哪个层级等来计算和给付报酬。
警方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类似这种用他人的投入来支付自己回报的投资模式是不可取的,一旦后续无人投入资金,资金链断裂,那么自己投入的资金很有可能也就打了水漂。而且如果该模式被认定为传销,那么投资人的行为都将涉嫌犯罪。目前网络传销活动手段多变,希望市民能擦亮眼睛,发现异常模式及时向警方反映。
针对当前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非接触性和隐蔽性销售、购买仿真枪及组装配件以逃避打击的新型犯罪现象,河南开封警方始终会保持对涉枪涉爆工作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涉枪涉爆深层次、源头性问题,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犯罪。同时,提示广大群众和枪支爱好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制造、销售仿真枪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公安部在2008年发布的《仿真枪认定标准》,凡符合这些条件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仿真枪: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规定的枪支构成要件,所发射金属弹丸或其他物质的枪口比动能小于1.8焦耳/平方厘米(不含本数)、大于0.16焦耳/平方厘米(不含本数)的;2、具备枪支外形特征,并且具有与制式枪支材质和功能相似的枪管、枪机、机匣或者击发等机构之一的;3、外形、颜色与制式枪支相同或者近似,并且外形长度尺寸介于相应制式枪支全枪长度尺寸的二分之一与一倍之间的。
“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金融平台,在给学生提供资金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滋生诸如“电信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暴力催债”等违法犯罪行为。由于在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法律维权意识不强,“校园贷”违法犯罪给学生的心理、精神造成极大伤害,一些学生因此辍学,个别甚至自杀,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警方提示:1、理性消费:广大学生要培养勤俭意识,摒弃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合理安排生活支出,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2、擦亮眼睛:广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推销的网贷产品,切勿盲目信任,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的甄别、抵制能力。3、及时求助:广大学生上学遇到经济困难时,请及时找学校资助部门,寻求相关部门提供适当的帮助。4、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报案,不要害怕放贷人发的恐吓、打人、裸照等信息,配合警方调查及早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