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警务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广元日报】“让村民日子有盼头,生活有甜头”
发布日期:2018-12-13 15:24   阅读:
——记朝天区大滩镇银河村“第一书记”兰织帆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叫兰织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叔叔。”“自从书记来了以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村里的路也修好了,从以前的泥土路变成现在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还安装了互联网。”……
 
今年暑假,朝天区大滩镇大滩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写这样一篇作文:围绕身边熟悉的人物写一篇自由命题作文,学生王萍(化名)写的是银河村驻村“第一书记”。
 
王萍作文中写到的兰织帆,2015年从朝天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派驻到银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任期结束后,他主动申请留任。
 
11月24日,记者在银河村见到了兰织帆。他个头不高,嗓门很大,走起路来虎虎生风。采访期间,兰织帆不时要接听电话,有村民询问事宜的,有上级部门安排工作的,其间还临时出去洽谈项目,忙得不亦乐乎!
 
“银河村虽然名字含义很美好,但属于全区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说起村里的情况,兰织帆如数家珍。银河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1.9%。“进村的路全是土路,车子都开不进来,靠天吃水,而且经常停电,有的村民还住在破旧的木板房和泥瓦房里,一过村委会手机就没有信号。”兰织帆记得初来银河村的印象,土路、无水、无信号、常停电、无产业。
 
发挥“高效率+办实事”精神赢得群众信任
 
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带动、村级阵地建设落后……一个个问题像绳子紧紧束缚住了银河村的手脚,要打开局面,就要尽快找到突破点。从哪里着手呢?经过多次考察、再三思索,兰织帆瞄准了修路。
 
说起修路,兰织帆讲了这样一件事,初到村里,村民反映最强烈、呼声最高的就是修路,当时村中一位崔姓老人质疑:“路修了这么多年都没修起,就凭这个年轻人,他能把路修好?”
 
虽然是抱怨和不信任,但却更加坚定了兰织帆决定修一条致富路的想法。
 
“很难想象,在贫困村落实一个项目比争取指标还要难。”让兰织帆没有想到的是,修路原本是银河村村民的最大心愿,但项目批了真的要修路时,部分村民却不配合,有的不愿砍树,有的不愿让地,有的要“多修几十米到我家门口”……
 
如何让扶贫项目在贫困村落实落地?如何让村民树立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复杂的村情民情考验着兰织帆。
 
为让修路项目顺利开工,兰织帆组织村干部召开了7次协调会,还分别上门一家一户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民们终于让出了修路的土地,盼了几十年的路终于修成了。
 
路不仅修成了,还修得又好又快。2015年9月,兰织帆派驻到该村,当年底,3.2公里入村路修通,2016年底,8.6公里入组路全部修通,这让银河村村民对兰织帆刮目相看,而当初质疑他的村民也纷纷道歉。
 
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银河村发展的“命门”。在上级支持下,7口蓄水池和2万米管道,让该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7个变压器,解决了全村7个组村民的用电问题;200M的宽带,让村民打电话、上网无忧。
 
如今,说起兰织帆,村民们有的说他是致富带头人,有的把他比喻成老黄牛,还有的把他比作蚯蚓:“他就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
 
“合作社+贫困户+一般户”模式助推产业发展
 
“脱贫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兰织帆认为,发展产业是谋长远的“强身健体”式的“造血”,可直接为入股贫困户分红、为就业贫困户增加收入。
 
按照“一组一特色,一户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兰织帆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实施土地流转,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向连片规模发展,变单一粮食种植向核桃、小水果、药材、肉牛羊及生猪养殖等多元化发展,建立天麻种植基地,发展金耳为集体经济产业。
 
80后建卡贫困户苏兴明,从小在银河村长大,见惯了大山的他,小时候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大多数外出打工的人一样,苏兴明10多岁就外出务工。前年年底,苏兴明回到老家,看着破旧的土屋和年老体衰的父母及患病的妻子,他决定放弃外出闯荡。
 
那段时间,苏兴明到处看产业,寻找投入少、效益好的适合自己的项目。
 
“正好兰书记在村里推广天麻种植,不仅有公司提供种子,还可以免费学技术。”2016年,苏兴明投放3亩菌种,收获近4000斤,收入超3万元。2017年,他新增2亩,成为银河村的天麻种植大户。
 
同时,通过一事一议,仔细考察,村里决定发展金耳为集体经济产业支柱,兰织帆组织召开银河村集体经济增资扩股村民代表大会,探索“合作社+贫困户+一般户”的发展模式,将在家的贫困户吸纳为社员,由村两委干部和种植大户负责合作社运转,贫困户享受分红。“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产业带动少不了,这样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一,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里务工,解决就业问题,以增加收入;其二,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杜绝了“干部帮着干,农户一边看”的现象发生,消除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兰织帆认为,在产业扶贫路上,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产业能有效防控风险,有助于更快实现脱贫。
 
“党建+”模式让扶贫更有“人情味”
 
“所有党员干部跟我来,先把道路抢通。”“塌方地带一定要把警示牌立好。”2018年7月11日暴雨来袭,兰织帆率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党员冲锋在前,疏通被山体滑坡堵塞的通村道路。
 
而在前一天,兰织帆因长期驻村开展工作,导致感冒发展成肺炎、胰腺炎,同时还患有糖尿病,正在住院治疗,听说村里受灾了,他不顾医生劝阻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到村里,和村民一道抢险救灾。
 
路通了,他挨家挨户查看村民住房和产业受灾情况,这一干又是10天。
 
村里所有党员干部都被兰织帆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因困难而退缩。
 
三年前,兰织帆清楚记得第一次到银河村村委会的情景:院落中荒草有近1米高,第一次开支委会,七个支委就有两个未到。会上,他热情动员大家为村里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支委却个个低头不语。村里第一次开党员大会,60多个党员只来了不到三分之一。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经过走访、调查,兰织帆找到了村党组织不强的症结:不重视学习,制度落实不好;少数党员意识淡化;部分党员一心只谋个人致富。
 
“强村,强根”“抓学习、立规矩、压责任”,在区委、镇党委支持下,兰织帆带领支委一班人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扎实推进学习活动。书记带头学、支委比着学、党员跟着学,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员队伍学习风气渐浓。村党支部确立规矩,明确分工。如今,村里有事班子一起商量,定了的事齐心协力去办,凝聚力越来越强。
 
在走访中,兰织帆发现村里不少贫困群众不是不勤劳,不是不想富,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找不到使劲的方向,或因病致贫、经济来源单一等客观原因不得不停留在贫困线下。针对这些情况,兰织帆想方设法内引外联,给予不同程度的救助。
 
“扶贫先扶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兰织帆多次邀请农业、水务、科技专家来银河村实地调研,同时他还带领村“两委”赴外地考察取经、开阔眼界。
 
兰织帆说,“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村里,有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在村外,还有知冷暖的‘娘家人’在支持着我。”这个“娘家人”就是朝天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在兰织帆的牵线下,单位组织帮扶队伍开展党建对口系列帮扶,助推党建与精准帮扶的深入融合。
 
由于工作出色,兰织帆多次被市、区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先进工作者”,荣誉面前他却没有丝毫松懈。
 
记者在银河村采访期间,有外地老板前来洽谈养殖项目。“我希望引入更多企业,有了扎实的产业带动,村民们才能稳定脱贫。让村民们日子有盼头,生活有甜头,这是我的心愿。”兰织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