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警务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警察网]杨宇东:六年躬身践行“五不,一爱心”工作法
发布日期:2016-05-20 09:09   阅读:
 
 【人物档案】杨宇东,男,汉族,现年58岁,一级警督警衔,1990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剑阁县公安局信访室民警。自2011年专职从事信
访工作以来,杨宇东将根深深扎入信访土壤,自创“五不,一爱心”信访工作法既“不怕烦、不怕缠、不惧难,对群众的上访求助不推诿、
不敷衍,用爱心赢民心”,用忠诚、奉献和爱心换来了上访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实现信访案事件案结事了、人和。
 
  他今年58岁了,已近花甲之年。1米72的身高,体重却不到54公斤。一张瘦削脸庞,宽额头、高鼻梁,眉尾微微低垂,两道剑眉下的目光
柔和而坚定,嘴角边总是挂着一抹浅笑……这是人们对剑阁县公安局信访民警杨宇东的第一印象。
 
  从警26年,极接地气的杨宇东总怀满腔赤诚。即使暮年老骥,他壮心不已;即使病疼缠身,他泰然处之;即使谩骂受屈,他携爱而行——
躬身甘当上访人“减压阀”,乐做群众“贴心人”,在平凡的公安信访工作岗位上散发出熠熠光芒。
 
  结缘公安信访,从忐忑到热爱
 
  他是领导眼中“信得过”的人
 
  杨宇东出生在剑门关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从小吃惯了农村的苦,更懂得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艰辛滋味。年轻时,他在八一电影制厂当
过摄像师,在县广播局干过播音主持;从警后,他在办公室爬过格子、闻过油墨清香,在刑侦、经侦、禁毒、派出所等岗位上更摸爬摔打15年
。多岗位的历练,爱学习、肯钻研的他在个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成为了领导眼里“信得过”的人。
 
  2011年底,53岁的杨宇东,被领导放到了最重要的信访岗位上。被调至信访室工作后,杨宇东在这个每天面对访民怨声载道的的第一线
,虽然自感压力大很“忐忑”,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份“苦差事”,并从此无怨无悔地扎根于信访岗位。
 
  六年如一日,杨宇东始终坚持“视上访群众为家人、把信访事项当家事、将信访信件当家书”的原则。遇到难事,他常说:“只要将群
众的事当着自己的事办,放低身段、俯下身子,群众就相信咱,大小问题也跟着迎刃而解”。
 
  2014年底,县局征求民警调整岗位意向。当80余名民警选择拘留所岗位时,杨宇东依然选填了信访民警岗位,他貌似开玩笑却言语笃定
地说:“我与公安信访工作‘死磕’上了,我喜欢与群众打交道……”。剑阁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刘飞不禁感慨:“杨宇东是信访民警的
楷模,更是我们基层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
 
  倾情信访群众,从骂声到笑声
 
  他是访民心中“解疙瘩”的人
 
  公安信访民警常处于信访矛盾纠纷的漩涡地带。杨宇东便用真心换真情、以真情换民心,让当事人从骂声阵阵到笑声连连。提起杨宇东
,同事们极为佩服:“老杨天生就是块干信访的料!有他在,上访群众往往是‘怒怨而来,满意归去’。”
 
  下寺镇78岁的老人廖廷高曾是全县闻名的老缠访户,没事就对党政机关的工作“吹毛求疵”,惹得连当地老百姓也颇有微词。杨宇东刚
到信访岗位上时,廖廷高经常来信访室大吵大闹,一闹就是四、五小时。往往错过了杨宇东吃饭的时间,杨宇东就自己掏钱,请廖廷高去外
面下馆子。等廖廷高情绪稍微稳定后,杨宇东就耐心地与他拉家常,跟他说些句掏心窝子的话,逐渐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2012年寒冬清晨,廖廷高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来到信访室,脚上那双胶鞋破得连大拇指都露了外面。杨宇东主动上前问道:“脚冻不?
”。廖廷高冷得瑟瑟发抖,却强装着说:“不冻”。说话间,杨宇东拉着廖廷高便往外走,去街上鞋摊掏钱给他买了一双新毛皮鞋换上。回
到信访室,杨宇东又为廖廷高沏上一杯热茶,和他拉起了家常。待廖廷高谈兴正浓,杨宇东突然话锋一转,笑着问廖廷高:“你今天来要反
映个啥事?”廖廷高只得嗫嗫嘘嘘地说:“不反映啥事,就是来看你”。
 
  从此以后,杨宇东继续从情理法方面感化引导着廖廷高,隔三差五给他打电话嘘寒问暖。廖廷高病了,杨宇东自掏腰包买上牛奶到他家
看望慰问,廖廷高感动地说:“从此,我们就是兄弟!”。结下“忘年之交”后,廖廷高便时不时到公安局“探亲”,当听闻杨宇东身体不好
时,还四处寻找偏方、药物给“杨老弟”。
 
  渐渐地,杨宇东在信访工作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信访这一行,只要你把群众当家人,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解
不开的结。”广元公安作家“川江号子”专门为杨宇东创作了一首诗歌,赞他用“写诗式”的柔情手法去化解信访中的疑难杂症:“用心去
换心,用良心去唤醒良心……”
 
  着力群众满意,从吐槽到点赞
 
  他用爱让两颗对立的心越靠越近
 
  在平日的信访工作中,杨宇东以“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为着力点,力求做到接访“来者不拒绝、来访必接待、倾听不怕烦、倾力促满
意”。这样一来,信访事项解决了,信访诉求满足了,群众怨声一天比一天少,吐槽没了、赞声多了。
 
  2013年,樵店乡45岁的王明华以公安机关执法不作为为由,四处上访。杨宇东在知悉其家庭困境后,经主动汇报、多方协调,县局从人
道主义角度为其解决救助资金10余万元。不想王明华却因再次上访被接到信访室,杨宇东当即便义正言辞地对他进行了批评:“绝不能以家
庭困难要挟政府……”,并通过拉家常等方式加以引导纾解。王明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主动到县政府赔礼道歉,使该信访事项画上了句
号。事后,王明华还专程向公安机关及杨宇东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一碗饭、一张床、一纸薄薄回家车票也许不算什么,对于困难上访群众却情重如山……六年来,杨宇东将对困难上访群众的扶助贯穿于
信访工作中,从怜悯中获得信任、从帮扶中争取支持。他常说:“积小爱为大爱、积小善为大善,让两颗对立的心越靠越近。”有同事为喜
欢自掏腰包的杨宇东算了一笔“爱心账”:几乎每月都要拿出200多元来,用于解决困难上访群众的吃、住、行等费用。
 
  2015年3月,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大爷到县局上访,要求恢复其户口。杨宇东通过接访了解到,66岁的罗某曾因赌博被判刑,刑满释放后未
回原籍报到成了“黑户”。见罗某年事已高却孤身一人,杨宇东便带着罗某奔走多个部门查找原始档案,最终通过法院判决书上的身份信息
为罗某补录户口,并协调镇政府为罗某解决了低保。为了罗某的“团圆梦”,杨宇东帮他找到了失散三十余年的女儿。得知罗某无钱到成都
与女儿团聚时,杨宇东更二话没说又自费为罗某买来车票,亲自送他上车。临行前,罗某感动得老泪纵横:“交上你这个警察老弟,我这一
生值了!”
 
  恪守清廉底线,从拼搏到拼命
 
  他六年接访1400余人次满意率达100%
 
  “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从警”,这是杨宇东在公安信访工作中始终恪守的清廉底线,从来言行遵规矩、作风重示范。当上访群众诉
求事项得到依法解决后,许多当事群众不禁以塞钱送物形式表达感激之意,都被杨宇东婉言谢绝了。作为一名老公安、老前辈,他的清廉品
格更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着年轻民警。
 
  靠着“拼命三郎”式的坚定与执着,杨宇东六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在公安信访一线。2014年7月,杨宇东突感身体不适,被医生诊断为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值仅为8,男性正常值为100~300),这对本身有胃病、肺纤维化、脑供血不足、腰椎盘突出等病症的他来说,无疑
是雪上加霜……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杨宇东的血小板数量有所上升,至今血小板值仅30多,仍靠药物维持。
 
  出院后,杨宇东很快回到信访岗位,因有太多“放不下”:“上访群众很多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熟悉我、也需要我……”领
导担心杨宇东身体吃不消,想给他换个岗位却被婉拒,便特别关照他每天可以只上半天班。可杨宇东闲不下来,仍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
,有时还加班到深夜,甚至放弃公休忙接访。看见他摆在办公桌暗角里的一大堆药,领导和同事们看在眼里,着实疼在心里。
 
  “五不,一爱心”是杨宇东的日常工作方式,更是他对上访群众的一份承诺。六年来,他亲自办理或参与办理的信访案件达30余件,办
结率和满意率达100%,接待群众来访1400余人次,接收转办群众来访逾600件次,有力筑牢了全县社会稳定的“铁篱笆”。在信访岗位6年,
杨宇东把600余封群众来访信件当作“家书”,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初信初访化解率达95%以上。
  对此,杨宇东有自己的考虑:“上访群众大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熟悉了我。他们需要我,我要用生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
一个圆满的句号!”看见他摆在办公桌暗角里的一堆药,领导和同事看上眼里、疼在心里,但这种拼命忘我工作精神也感染和鼓舞着大家。
 
  杨宇东的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位老军人,对儿女家教很严。老人家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儿女们说:“一个人干啥
事,功名利禄可以不要,但一定要有良心”。长大成人后,父亲的话就成了杨宇东的家训。在公安信访工作中,杨宇东始终坚持干干净净做
人,踏踏实实从警,恪守着人民警察清正廉洁的底线和本色,言行遵规矩,作风重示范。
 
  作为一名老公安、老前辈,他的清廉品格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年轻民警,对执法办案中可能引发的上访苗头,他苦口婆心,力促立说立改
,即时消除信访隐患、化解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关心关爱年轻民警,力促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每每一起信访案事件成功化解时,有一种破获案件后那种释然与兴奋”,杨宇东说。当上访群众诉求事项依法得到解决后,当事群众
以塞钱、送物形式向杨宇东表达感激之意,都被杨宇东婉言谢绝和严正批评。正是从杨宇东身上,群众看到了忠诚、正义、廉洁的金盾之光